合肥博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加强应用 开拓创新 努力打造富有合肥特色的智慧教育

发布日期:2016-07-06 浏览次数:390

根据我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意见、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十三五”时期将是我省信息化工作由基础条件建设到信息化应用全面 推进的重要转折时期。在“十二五”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广大师生应用能力必须有一个更大的提升。在这样 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我们召开本次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富有意义。这既是对我省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水平的检阅,对应用成果的分享, 也是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问诊与把脉,为我省教育信息化下一阶段工作开药方、出良策、理思路。所以,这是一次关于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总结会,交流 会,也是研究会和再动员大会,对促进信息化应用工作健康发展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应用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 几点意见。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
1.精心设计,整体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我省以规划和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效率为目标,以问 题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精心做好各层级的顶层设计,上上下下做到了目标聚焦、思路清晰、措施明确,在信息化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关键问题上形成广泛 共识,有效地推动了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发展。全省“十二五”期间共投入64亿元用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用于农村中小学资金占七成以上。截至5月底,全 省中小学宽带接入率由2011年的53.5%提高到97.55%,校园网建有率由2011年的14%提高到96.25%,班级多媒体覆盖率由2010年的 14.7%提高到97.23%;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由2012年的21.27%提高到96.17%,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由2012年的空白提高到 84.03%,师生共开通了632万个学习空间;基于云技术,融合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应用服务的全省教育行业综合性服务平台已正常运行,被评为安 徽省信息化十件大事之首。涵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三大数据库全面建立。省级财政拨付7000多万元专款用于两批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实验,农村中小学实现了 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我省在全国首创的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和教师问题的解决寻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2014年11月,中 西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在我省召开,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成为会议主要交流内容之一。在去年5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教育部专门推介 了合肥在线课堂做法。在去年底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我省作为唯一省级政府代表作典型发言。
2.打破传统,改革创新,以全新的建设运营模式推进了两个平台建设。
教育平台是智慧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平台的建设、更新和运维是一项长期的重任。平台建设钱从哪里来、事情谁来做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凭借常规思维, 我们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大面积的场地、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要承担难以想象的安全风险。为此,我们在教育信息化资金筹措、建设运营维护、资源服务、教学 应用等方面不断想点子、出实招,确立以“政府购买服务、政企明晰职责、各级分担资金、学校持续使用”的模式,以及项目协同共管的机制,破解了资金筹措和建 设管理的难题,为省级两平台建设的集约性和共享性、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现实的保证。
3.加强统筹,健全机制,统一规范的建设格局逐步形成。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其统一性、开放性、互联性和集约性特点,我们从一开始就将省级层面的统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立了协调领导工 作机制、协同的建设发展机制、协作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和操作流程,全省一盘棋的整体性、系统性布局初步显现。
我省厅际之间成立了由教育、发改、财政、经信、人社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厅内建立起以教育行政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 同推进的组织架构。在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运维模式中,建立政企共建共管协议框架内的工作联系机制,定期会商研究建设与应用对接过程中的问题,做到互补合 作、互利共赢。为保证全省数据库的数据的唯一性,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办法,规范采集流程,确保真实、可靠、可信;为实现信息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了省级 机构空间,提供给各地在省平台搭建统一的应用门户。建立有力有效的评测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到我省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中,纳入到省政府对各市政府年 度工作目标的考核中,纳入到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教育工作考核中,纳入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督导检 查和评估认定中,纳入到教育强县的评估认定中。
为了给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快速发展的保障机制,我们逐步创新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机制、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和研究机制。我们将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为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根据学校设备设施的数量核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使 之等同于相应课堂教学课时;督促学校校长等管理者抓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
4.创新思路,步步为营,应用工作成效突显。
我们始终坚持应用为体,服务为本,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谋划之初,就将应用融入到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设计与构建中,重在满足广大师生够用、能用、好用、会用、想用等方面下功夫,促使教育信息化环境与教育教学应用高度耦合。
一是不断完善省级两平台的服务功能,为师生共享资源、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供支持。

首先,不断丰富省级平台的教育资源,满足师生应用需求。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去年完成了“教学素材库”、“互动式数字教材”、“高三微课资源建 设”等5个资源包2千余万元的优质资源的采购任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研活动,汇聚省内优质教学资源,增强了资源的适切性、有效性、可选择性和多样性。截 至目前,教师在资源应用平台上传资源数从年初的14万余个,增加到目前的533万余个,资源下载数由原来的41万余个增加到689万余个,基本满足了教师 的教学需求。目前,资源应用平台的资源保有量达到54.84T,是原基础教育资源网的10倍。其次,开发和完善平台服务功能,方便师生网络交流和。相继完 成了学校社区、班级社区和学生、教师空间功能改造。为顺应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需要,在学生空间增加了个人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电脑、 手机、ipad等随时记录成长历程。新增机构空间栏目,进一步构建省、市、县互通共享的云平台。为激活平台应用,加大教师和学生空间注册工作力度。截至目 前,绝大部分学校教师的空间注册率已达百分之百,学生的空间注册率也迅速提高,超额完成了今年的指标任务。
二是加强系统开发建设,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教育管理平台在积极完成基本数据库和11个国家应用系统部署的同时,围绕教育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社会上一些普遍性、共性问题,又自行新建了10个省 级管理系统,分别是: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管理系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系统、中小学课程开设管理系统、中小学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管理系统、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教育教科研管理系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和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综合管理系统、 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的应用,对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进行动态监测,在素质教育、经费安排、项目建设、免费教科书采购、进城务 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券制度、校舍安全预警通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管理信息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如学籍管理系统,是我省实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 女教育券制度过程中,划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依据,也是对各地拨付义保经费和作为每个学期教材发放的依据。依据学籍系统,设置招生计划和班额控制功能,强 化各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控制择校生和学校班额,特别是控制了民办中小学校招生规模等。依托该系统,还能作为高考报名的依据和检验基本标准、加强对普通高 中违规跨市招生的监控、实施课业负担监测调查、验证省内高中毕业证的真假、为标准化建设的决策和布局调整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等。如我们的中职、中小学、 幼儿园职工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全省所有公办学校在编教职工、民办学校教职工、特岗教师、规范聘用教职工,已完成录入审核55.2万余名教职工信息,基本实 现全省教职工信息在线管理与查询分析,全面掌握全省教职工基本情况和教师流动情况。通过对这些教职工数据的利用,为我省资源应用平台提供教师注册认证服 务。再如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系统,可全面了解各地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进展情况,实时掌握各地运用信息化设备情况和在线课堂开课情况,是督促薄弱地区 加快工作推进的有效手段。省级依托该数据发布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白皮书和季度进展通报。信息技术为工作带来的便捷与高效,更加凸显其在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 作用。各地广大学校积极尝试,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创造了很多成功的典型案例。今天的一些地区和学校都做了很好的演示和展现。
三是积极开展教学应用试点,创设了很多典型经验。

自2014年以来,我省实施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研究项目”。第一批68所项目实验学校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扩大了传统意义上的“教” 与“学”的空间,改革了课堂教学的实质结构和教学方法,使教师从讲台上的权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主导课堂的小 主人,多元化学习、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了课堂的常态,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2015年4月和11月,省教科院分别在马 鞍山市和合肥市召开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研究”现场观摩研讨会和2015年全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翻转课堂项目 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推出了具有合肥特色的翻转课堂模式,同时总结出了翻转课堂实验工作推进的七条基本经验。在2015年全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 观摩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千多名专家和与会教师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合肥注重顶层设计,注重协调推进,注重教研先行,注重应用推广,经验可学习、 可借鉴,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这一研究项目的带动下,一大批实验学校实现了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的深刻变革,如:马鞍山市二十二中校长 身体力行,参与翻转课堂的研究,形成了人人参与、科科翻转的良好局面;合肥师范附小一附小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创立“两微一翻”教学模式,学习资源与教学服务 直达手机等移动终端。滁州市天长市二中地理名师工作室结合教师和班级的差异与需求,利用平板电脑录制讲解视频,并上传到平台供学生在家观看;淮北市西园中 学创建“名师课堂”微信公众号,实现泛在的线上交流;淮南市淮南一中的创客空间围绕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各领域展开,以设计、控制,互动为主线来组织创 造课程内容,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特色课程资源。
四是以活动的开展,带动学校的应用。

2015年,我们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作为我省各级教研部门转变工作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全省首批 参与教师3万余人,上传作品共3万余件,共评出省级“优课”1542节。经过教育部专家评选,我省共获得部级“优课”511节,获奖率名列全国第四位。利 用省平台,开展了2015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等活动、全省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审活动和网络研修与网上答疑等活动。
五是广泛开支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教师近50万人次。与此同时,各地市也纷纷跟进,如:黄山市实现了政府驱动,部门联动,研训互动的发展格局,近几年共开办85期全 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培训教师7650名;六安市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促使教师达到信息化手段“人人会”的 目标。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强化了各级信息化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升了参训人员资源应用操作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意识的强化仍有空间。
一些地市和学校缺乏对信息化本质的充分理解和内涵的把握,穿着教育信息化的“新鞋子”,走着传统教育的老路子,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敷衍应付;一些教育 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一味追求“数字”的呈现,不注重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平台上充分应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一些地方教育教学与信息 化缺乏有效融合,出现“两张皮”,“数字”上去了,质量下来了,客观上还增加了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2.水平的提升仍需促进。
在省级层面,经过多轮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专项培训,城乡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普遍提高。但要大面积、可持续地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改造和优化,各市、 县(区)、学校必须结合应用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与指导。在这一方面,各地发展不均衡,有的地方培训与指导方式不够灵活,内容不接 “地气”。电教、教研、装备、师资等部门缺乏协作机制,没有无缝对接,导致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枯燥,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远隔千山万水,一旦进入实质性的教学操作,教师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我行我素,信息技术应用形同敝屣,束之高阁。
3.机制的完善仍需改进。
良好的工作制度与运行机制是推动事物可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一些地方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忽视整合,淡化协作,多头管理,各自为 政。在推进过程中,虽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但是缺乏职能部门教育信息化工作规范,特别是信息化应用的操作办法和工作机制。缺乏教师绩效考核,课堂教学应用 评价等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与标准。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奖惩措施,却不能按规定有效执行。这就导致了有制度却无法操作,有管理却无从抓起,有标准却无 人执行,机制的细化和执行力的强化亟待改进。
三、以应用为核心全力推进智慧教育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提升推进信息化应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最大障碍之一。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 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 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习近平 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等领导同志都多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作出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李克强总理要求:“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顺应世界信息 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可见,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未来所归。这体现的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国家 意志,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工作的成败高下决定着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现在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也是基本标志之一。教育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什么叫“带动”?落在后面或者走在同一水平线上都不叫“带动”,只有走在前面并且领先一定幅度,才能 起到“带动”作用。带动少不了应用,以应用推进教育教学和技术的融合,让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这是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实践证明,在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 基础上,抓信息化就是抓教育质量,抓信息化就是抓科学发展,抓信息化就是抓现代管理,抓信息化就是抓教育公平。可见,只有应用才能带动。“十二五”期间, 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中部省份,各地都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体现在信息化的“修桥铺路”层面,而全国先进发达地区都在打造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将教育 信息化的应用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果我们不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我们将会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发达地区的的教育水平的距离,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 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实现现代化目标将会成为泡影。当下,不是要不要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作 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抓住机遇,瞄准目标,趁势而上,自觉担当,坚定不移地将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抓小抓细抓出实效,才是对学生和家长、对历史与未来负责任的 表现,也是落实教育现代化如期实现的必由之路。
2.科学规划,整体设计,进一步理清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工作思路。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内涵丰富,我们的工作基础较为薄弱,条件也仍然有限。在正视现实的情况下,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目标,理清思路,更重要的是立足需 求,认真探究,因地制宜,分层寻求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从全省的角度,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要继续咬定提高质量、提升效能和促进公平的重要 目标,以实现教育科学化、学习泛在化、管理现代化、发展公平化为重点,以打造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为抓手,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应用的顶层设计,提出 “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实施策略。各地会后,要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工作安排和思路,按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急需,认真谋划好本地发展路径;要指导各地各校,从 本地的实际出发,制定出“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引导各地各校深刻领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深刻内涵,以 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分层落实好每一个县和每一所学校实现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的规划设计,以及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教育现代 化的重要途径和抓手,纳入本地本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为努力探索、构建一条富有特色的合肥智慧教育之路,省教育厅将按照全省一盘棋的要求,统筹各地的规划, 形成系统性的设计。今后各地的应用项目建设必须在全省、全市和本校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的大规划中统一构建和实施,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想到那里是哪 里”,更要杜绝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
3.围绕教学,聚焦课堂,努力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质量提升的能力。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要大力促进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教师会用、愿用和有效应用的问题。凡具备校校通、班班通教学条件的学校,必须建 立数字化备课授课规章制度,促使信息化应用常态化;进一步推动电子备课系统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心;继续开展2016年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精品”晒课活动,为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本土化优质教学资源。目前,这项工作已全面启动,省教科院组织了“优课”的 省级动员与培训。截至5月底,我省教师在国家平台晒课56 节,在全国排名第5 位。本次活动要求各地不低于50%的教师参加网上晒课,并将这项活动纳入基础教育年度考核指标中。希望各地高度重视,回去后积极抓好落实工作。二是着手建 立微课资源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建立微课程建设规划和操作流程,制订开发时间表和路线图,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覆盖中小学各学科的微课程 体系。为广泛地征集微课资源,省教科院正在组织全省各学科的微课大赛。目前各地已在资源应用平台上传微课1738个,希望各地根据文件的要求和时间节点及 时推送。同时,我们还通过政府招标采购高三年级微课资源,预计到今年8月底,可提供高三九个学科近3000节微课用于我省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 习。我们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微课内容覆盖中小学所有学科和所有年级。三是深入推广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等教学实验,推广实验成果,抓好第二批基于微课 的翻转课堂项目实验,通过方法与模式的创新,真正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质量。要在信息化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开展 分层走班制教学。四是要适应“新高考”“新课改”等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需要,开发相关软件评测系统,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和 评价,问题导向,科学诊断,有效解决,促进提升。
4.完善省级两平台资源共享的功能,提升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能力。
首先,当务之急要从技术层面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是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和要求,省级两平台是一个虚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网络空间,是连接 全省的交通枢纽,要满足泛在学习的需要,要满足课程改革自主学习的需要。要加强省级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服务能力,丰富资源,不断提供更多产品,适应学校 和学生的需求。要解决平台之间对接屏障,否则再多再好的资源只是在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流动,这是“小农经济”的信息化。目前,资源平台与国家资源公共平台 已基本对接,这极大地丰富了省平台上的各类优质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互通共享。省级两平台就相当于教育信息化中的国道和省道,发挥各级网络平台的交互作用, 开展区域网上资源使用、备课、听课、评课和教研、学生各项等活动,都离不开这个平台。平台是总管,是各项省级决策系统的部署和运用地,离开这个平台是难以 实现全省教育现代管理的目标。基于学籍管理平台的中小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已经完成招标,企业正在研发过程中,个别学校已经先行试点,学生开始上传 个人材料。今年9月份,我们将扩大试点范围,选择试点学校,逐步推进试点工作。中小学课程管理系统、教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今年下 半年也将陆续投入使用。原则上,没有平台的县市不要再建平台,只需要在省厅的平台上拓展内容和空间。教育厅每年都要进行资源补充和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各 地要充分运用。二要扩大在线课堂和名师课堂的常态化教学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要继续抓好教学点在线课堂的试验推广,在县城与农村中 小学之间、城市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扩大应用范围,整体性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专递课堂的作用,解决农村地区和部分学科课程不能开齐开 足的问题。具有教育资源全覆盖条件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必须通过专递课堂,解决不能完全开设的“小五科”课程。针对高中选修课因受师资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 开设率较低的问题,要通过政府购买或征集方式建立系统的选修课视频课程,供不具备条件的学校选用。
5.以智慧教育的构建为龙头,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能力。
过去,我们总是埋怨我们的工作效率低,很多数据不准,一些地方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管理粗放化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的手段不能适应科学决策和精细化 管理的要求。信息化为我们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可能。从教育教学而言,由于没有及时反馈的教学评测工具,你不知道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 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不能反思和改进教学。没有了学校一卡通,将来我们实行选课走班制度后,不知道怎样去考勤学生和老师,怎样评价学生和老师。因 此,我们要牢牢抓住智慧教育这个抓手,加强省级两平台和各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断开发和建立教育和学校管理的软件和工具,诸如备课系统、学生预习系统、作 业布置和批改系统、试卷批改系统等,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管理的要求。省教育厅每年都有一个管理应用系统建设的征集过程。希望各地各校要在智慧校园规划的基础 上,建立系统建设的计划和机制,做到有序推进。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如何强化各级协同建设问题。目前,省厅已为各地建好了专业、全面的信息化两平台,发布了平台已具备的内容、功能清单和未来几 年的建设规划。为便于衔接,制定了API接口规范,协助各地将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省平台互联互通,并充分考虑到了各地的差异化建设需求,专门建立了机构 空间供各地按需使用。但是,一些地区信息化平台闭门造车、发展无序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根本不考虑与省级系统的对接工作,众多系统和资源仅在本地本校平台 封闭运行,信息无法共享,数据不能融合,资源重复建设,浪费十分严重。省平台的资源即是大家的资源,省平台的系统各地都能使用。希望各地要严格按照省教育 厅协同建设相关要求,将建设热情转化为应用热情,指导好、督促好本地的两平台落地应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省平台的对接与互动。第一,各地要认真对照省 平台发布的规划内容,充分发挥省平台既有的各项功能服务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建设平台的不再新建平台或已规划的管理系统及数字资 源,避免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如网络学习空间,省平台已为全省800万师生预留了空间,各地无需再花大精力去建设、使用自己的空间。省平台的网络学 习空间也是接下来我们将要进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载体,如不使用该空间将无法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如果省级建设系统不能满足需要,可以进一步完善功 能,增加其扩展性,尽量满足师生对空间的个性化定制需求。第二,对于各地已建的信息化平台或管理应用系统,各地要主动利用已下发的机构空间管理账号,在线 申请应用对接授权。要积极主动的组织本地平台或系统的技术承建方,利用省级发布的API接口规范与省平台进行对接,达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用户认 证”、“统一资源共享”、“统一空间服务”以及“统一监管体系”这五个统一的目标,实现互联互通。希望各地回去后立即组织相同志,学习互联互通有关文件精 神,组织本地平台或应用承建方通读API接口规范,并根据各地情况制定对接计划及方案。对于对接过程中的一些使用及技术问题,要密切保持与省电教馆沟通。 第三,对于省平台尚未规划,但区域、学校、师生存在强烈需求的系统或资源,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搜集、整理后上报省平台建设应用管理部门(电教馆、信息 中心、教科院)。我们将遴选出共性的、亟需的系统或资源,增加到当年或来年的平台建设规划中优先执行。对于地方有意向自行组织建立的个性化管理系统及特色 化数字资源,可依托省平台提供的机构空间自行建设。机构空间可提供服务器、网络、机房、管理维护等软硬件支撑,各地只需严格遵循API接口规范进行开发建 设即可。目前,我们已经将省平台应用和对接工作纳入了基础教育的相关督导考核,目的是为了能够再次引起各地的注意和重视,从而按照省厅的思路和部署,将这 些工作做好、做实。今年底之前,我们将组织开展对各地各校互联互通工作的技术验收。
此外,为进一步规范数据源头,厘清数据关系,避免数据混乱现象的发生,省级做了大量的统筹和协调工作,于今年初制定了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并建成了涵盖省内 学生、教师和学校基本信息的省级教育基础数据库。希望各地能够严格按照这一管理办法做好两件事:一是严把第一手基础数据采集关,确保数据准确、及时、有 效。二是加强对基础数据的应用。教育数据库面向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应用接口,方便其通过授权方式获取有效数据,实现各地各校特色化应用系 统的建设与应用。目前合肥、淮北、亳州、等十三个市教育局等地已先行按规定获取了对应的基础数据,应用于当地的教育管理工作。  
6.立德树人,强根固柢,切实发挥平台和网站的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的工作影响到民族的强大复 兴,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到社会的繁荣昌盛,影响到个人的成功幸福。如果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不能运用信息化的及时性、丰富性、灵活性、开放性、生动性 等特点扎实地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立德树人工作的影响力,信息化手段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各市要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 工作的重大意义,创新思路,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手段,引入高质量的德育资源,常态地输送给一线的师生。同时,广泛开展信息化背景下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将线上线下的德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内课外的德育实践自然对接起来。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上的专题教育、名师课堂、学校社区、班级社区、云图书 馆、学生空间等信息化平台,让学生在资源的应用中得到熏陶,在生活的实践中得到体验,在同伴的分享中得到激发。各校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在平台上建立班级博 客和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予以记录,使之成为学生毕业后一份童年的厚礼和永久的记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应在应用平台上探索 特色课程,选修课程等建设,尤其是与立德树人有关的地方课程、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结合合肥地域文化和本土资源优势,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学生进行 深入的爱国爱家乡教育,使其建立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真正的精神归属。要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围绕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阅 读推进行动,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浸润,在书香弥漫中灵秀,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中成长为一个个有担当、有风骨、有内涵、有底线、有梦想的大写的人。
7.巩固成果,提升质量,进一步夯实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一是各地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本地“三通”工程的建设任务。到今年底,要实现中小学宽带接入全覆盖,校均接入互联网带宽小学、初 中不低于10M,高中不低于30M;全面建成中小学校园网,推进“无线校园”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班级多媒体配备学校实现全 覆盖,班级多媒体设备覆盖率达95%;生机比不高于10:1,城区、县镇学校及中心学校师机比达到1:1,其他学校师机比不高于2:1。全面完成中小学师 生网络学习空间注册工作,实现注册率“双百”(即教师和学生空间注册率均达百分之百)的目标。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质量。各地要根据省电教馆制 定的《中小学校应用省级两平台网络畅通保障指南》,及时排查辖区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及传输质量情况,加大升级改造力度,确保每所学校网络上传、下载信息资源 流畅。
二要加强教师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推进应用的培训工作。要重点加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农村教师的培训;重点加强推广实验区实验项目的培训;重点加强 保障互联互通的技术研讨和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应用的瓶颈问题。要实施合肥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级考核和专项测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 度,作为新任教师上岗和下一步实施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考核内容之一。开展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名优教师“111”工程,在近 五年内,建设若干个教育信息化名师工作室,推出100个信息化应用领军人物,培养1000个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今年9月份,在完成省级中小学信息化试点 单位验收的基础上,我们将再遴选一批学校和县区,作为第二批信息化试点单位,继续扩大和深化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8.认清形势,完善机制,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坚实的保障。
各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构建以教研为引领,电教、装备、师资和后勤保障等部门协同跟进的信息化应用工作格局。要让写在纸上的教 育信息化领导机构立起来,动起来,强起来,各司其职,凝心聚力,实现1加1大于2的工作成效。基教部门要牵头,定目标、政策和提要求,教研部门要主动沟 通,积极协调;电教、装备、师资等部门要去除壁垒,全力配合。在教育信息化资金筹措、建设运营维护、资源服务、教学应用等方面要共同谋划,各尽所能,出实 招、破难题、建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协作机制。